一来月经下面就长疙瘩可能与激素波动、局部卫生不良、毛囊炎、外阴湿疹、巴氏腺囊肿等因素有关。外阴皮肤在月经期间受经血刺激、潮湿环境或过敏反应影响,容易出现红肿、瘙痒或小疙瘩。
1、激素波动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外阴皮肤敏感。激素下降时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出现微小疹子或干燥性皮炎。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有助于缓解。
2、局部卫生不良
经期使用卫生巾或护垫时间过长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经血与皮肤长期接触会改变局部pH值,加上摩擦刺激易形成红色丘疹。建议每2-3小时更换卫生用品,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细菌感染。
3、毛囊炎
外阴毛囊因汗液、经血堵塞继发细菌感染时,会出现疼痛性红色脓疱。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致病菌,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肿硬结。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避免挤压病灶。
4、外阴湿疹
过敏体质者在月经期更易发生湿疹样改变,与卫生巾材质或洗涤剂刺激有关。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伴随剧烈瘙痒和脱屑。需避开过敏原,必要时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弱效激素药膏,但连续使用不超过1周。
5、巴氏腺囊肿
月经期巴氏腺导管阻塞可能导致腺体肿胀,形成单侧大阴唇下方的囊性包块。继发感染时会疼痛化脓,需就医行造口引流术。急性期可遵医嘱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
经期出现外阴疙瘩需避免抓挠或热水烫洗,暂停使用沐浴露等化学刺激物。选择无香型卫生棉条替代卫生巾可减少摩擦,月经结束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溃烂、发热时需妇科就诊。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有助于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