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确诊通常需要通过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四项核心检查。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取样,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范围,肿瘤标志物辅助监测病情进展。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首要手段,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胃部黏膜变化,可发现早期微小病灶。检查时医生会使用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经口腔进入胃部,对可疑区域进行高清成像。胃镜能清晰显示溃疡、隆起或凹陷等异常结构,同时可进行染色增强或窄带成像等特殊技术提高病变检出率。检查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更突出,便于识别早期癌变。
2、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通常在胃镜检查时同步完成。医生会用活检钳从可疑病变处钳取少量组织,经甲醛固定后送至病理科处理。病理医师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及浸润深度,最终出具病理报告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活检不仅能确定癌变性质,还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帮助分型,如HER2状态检测对靶向治疗选择具有指导价值。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多次活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增强CT、超声内镜和PET-CT等,用于评估胃癌分期和转移情况。增强CT能清晰显示胃壁增厚程度、周围淋巴结肿大及远处器官转移,是术前分期的常规手段。超声内镜可精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区分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病变。PET-CT通过追踪葡萄糖代谢活性,有助于发现传统影像难以检测的微小转移灶。这些检查结果为制定手术方案或选择姑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和CA72-4等虽不能单独用于确诊,但可作为胃癌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指标。这些蛋白质在部分胃癌患者血清中浓度升高,其动态变化能反映肿瘤负荷和治疗响应。需注意标志物升高也见于良性疾病,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术后患者,定期检测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指导后续治疗调整。新型标志物如胃蛋白酶原比值对高风险人群筛查具有一定价值。
胃癌确诊需结合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建议出现上腹隐痛、消瘦或黑便等症状时尽早就诊。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限制腌制、烟熏食品摄入,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规范根除治疗。确诊患者应遵医嘱完善分期检查,根据病理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方案。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和影像学检查,监测复发迹象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