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能由产伤、缺氧缺血、凝血功能障碍、脑血管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有产道挤压、缺氧缺血性脑病、维生素K缺乏、脑血管畸形、败血症等。
1、产道挤压
分娩过程中胎头受到产道挤压可能导致硬膜下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于急产、巨大儿或产钳助产等情况。患儿可能出现嗜睡、肌张力低下等症状。需通过头颅超声或CT确诊,轻症可观察随访,严重时需神经外科干预。
2、缺氧缺血性脑病
围产期窒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毛细血管破裂引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表现为呼吸暂停、惊厥等。治疗包括维持正常氧合、控制惊厥,严重者需脑室引流。
3、维生素K缺乏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及维生素K储备不足可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引发迟发性出血。多在出生后2-5天出现呕吐、前囟膨隆。预防性肌注维生素K1可有效预防,已出血者需补充凝血因子。
4、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可能自发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局部神经体征。确诊需脑血管造影,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
5、败血症
细菌感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引起多发性脑出血。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患儿多有发热、黄疸、休克表现。需血培养确诊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需规范产前检查,避免产伤风险;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应常规肌注维生素K1;对早产儿需特别注意维持血压、血氧稳定。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异常哭闹、喂养困难、意识改变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诊治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日常护理中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剧烈晃动婴儿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