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主要有细胞膜电位水平、离子通道状态、自主神经调节、心肌细胞代谢状态以及药物作用等。
1、细胞膜电位水平
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兴奋性。静息电位负值增大时兴奋性降低,负值减小时兴奋性增高。动作电位期间存在有效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内心肌细胞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兴奋。
2、离子通道状态
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决定心肌细胞兴奋性。钠离子通道失活可导致兴奋性降低,钙离子通道开放程度影响兴奋-收缩耦联效率。钾离子外流增加可使细胞膜超极化而降低兴奋性。
3、自主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心肌细胞兴奋性,迷走神经兴奋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这两种神经递质通过改变离子通道通透性和影响起搏细胞自律性来调节兴奋性。
4、心肌细胞代谢状态
心肌缺血缺氧时细胞内ATP减少导致钠钾泵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改变而影响兴奋性。酸中毒可降低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碱中毒则可能增加兴奋性。
5、药物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兴奋性,β受体阻滞剂通过拮抗交感神经作用减少兴奋性。洋地黄类药物通过抑制钠钾泵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而提高兴奋性。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上保证充足的钾、镁等矿物质摄入,限制高盐高脂饮食。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调节心肌兴奋性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