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肠道息肉恶变、长期吸烟酗酒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会显著增加大肠癌发病概率。这类患者通常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典型表现为年轻时出现多发肠道息肉,伴随反复腹痛和便血。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治疗需根据息肉数量选择内镜下切除或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2、高脂低纤维饮食
长期摄入大量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同时缺乏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会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这种饮食模式使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常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和腹部不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和十字花科蔬菜摄入,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3、肠道慢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修复-损伤循环中。持续炎症刺激会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结肠腺癌。这类患者往往有持续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控制炎症活动是关键,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药物。
4、肠道息肉恶变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绒毛状腺瘤。息肉表面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便潜血阳性。随着时间推移,息肉内细胞可能积累基因突变导致癌变。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
5、长期吸烟酗酒
烟草中的亚硝胺和酒精代谢产物乙醛都具有直接致癌作用,会损伤肠上皮细胞DNA。吸烟者肠道息肉复发率较高,酗酒者常合并叶酸缺乏影响DNA修复。这类人群多伴有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戒烟限酒是首要干预措施,同时需补充B族维生素和叶酸制剂。
保持规律运动习惯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饮食上注意控制红肉摄入量,每日不超过70克,多选择鱼类和豆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参加粪便潜血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开始肠镜监测。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排便异常或不明原因消瘦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