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两种不同的心脏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而感染性心内膜炎则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直接侵犯心内膜引起。
风湿性心脏病常见于青少年,发病前常有链球菌性咽炎或风湿热病史。病变主要累及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增厚、粘连和狭窄,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累最为常见。患者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听诊可闻及特征性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瓣膜增厚、活动受限等改变。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病变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起病较急,常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病变特点是心内膜表面形成含有病原体的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可能脱落导致栓塞。患者除发热外,还可出现皮肤瘀点、Osler结节等周围体征。血培养常可检出致病菌,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内膜赘生物形成。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瓣膜穿孔、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也不同。风湿性心脏病主要采用青霉素预防链球菌再感染,严重瓣膜病变需手术修复或置换。感染性心内膜炎则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较长,必要时也需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预防链球菌感染,定期复查心脏功能;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侵入性操作,有基础心脏病变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