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胎儿发育异常、早产或流产风险增加等。常见病原体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需根据具体类型评估风险。
1、肝功能损害
妊娠期急性病毒性肝炎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代谢异常,严重时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甲型肝炎以急性肝损伤为主,乙型肝炎可能转为慢性化。孕妇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进行护肝治疗如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
2、胎儿发育异常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增加低出生体重、先天畸形概率。戊型肝炎在孕晚期感染时,胎儿死亡率较高。建议孕中期筛查乙肝表面抗原,对阳性者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疫苗接种。
3、早产风险
重症肝炎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尤其戊型肝炎感染孕妇早产率较高。病毒血症期间可能引发胎盘功能减退,需加强胎心监护。对于先兆早产可考虑使用盐酸利托君注射液抑制宫缩,同时治疗原发病。
4、产后出血
肝炎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增加分娩时出血风险,特别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产前需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分娩时建议备好新鲜冰冻血浆等血制品。
5、母乳喂养限制
乙肝病毒DNA高载量孕妇哺乳可能增加传播风险,需评估病毒复制水平。甲型、戊型肝炎急性期应暂停哺乳,但康复后无禁忌。建议乙肝母亲新生儿完成免疫程序前,避免乳头皲裂时哺乳。
妊娠期出现肝炎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保持高蛋白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咀嚼片。注意个人卫生,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产检监测肝功能及胎儿发育,重症患者需在传染科与产科联合管理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