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可通过散瞳验光检查明确区分,真性近视是眼轴变长导致的屈光不正,假性近视是睫状肌痉挛引起的暂时性视力模糊。
1、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是区分两者的金标准。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假性近视者视力可恢复正常,真性近视者度数无变化。儿童青少年初次验光建议必做散瞳,排除调节因素干扰。常见散瞳药物有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用凝胶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症状表现
假性近视表现为近距离用眼后视力模糊加重,休息后缓解,可能伴随眼胀头痛。真性近视远视力持续下降,度数稳定不波动,可能伴有眯眼、凑近看物等行为。两者都可能出现视疲劳,但假性近视症状具有可逆性。
3、发病机制
假性近视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强。真性近视是眼球前后径增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与遗传、环境用眼习惯等多因素相关。假性近视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真性近视。
4、干预方式
假性近视可通过减少近距离用眼、眼部热敷、调节训练或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改善。真性近视需佩戴凹透镜矫正,控制手段包括角膜塑形镜、离焦镜片等。两者均需保证每日户外活动,避免度数进展。
5、预后差异
假性近视经规范治疗可完全恢复,真性近视不可逆但可控制发展。18岁前每年需进行视力检查,真性近视者每半年复查眼轴。高度近视需警惕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建议避免剧烈运动。
无论真假性近视,都应保持用眼距离30厘米以上,每40分钟远眺5分钟。增加白天户外活动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在昏暗环境或颠簸状态下用眼,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叶黄素。出现视力变化及时到眼科复查,不可自行购买眼镜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