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处理原则主要有复位固定、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足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长期劳损等因素引起,可通过石膏固定、支具保护、药物镇痛等方式治疗。
1、复位固定
复位固定是足部骨折的首要处理原则,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使骨折端恢复解剖位置。手法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简单骨折,医生会通过牵引和手法调整使骨折端对齐。手术复位适用于严重移位、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需通过内固定器材如钢板、螺钉等维持骨折端稳定。复位后需采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根据骨折类型和愈合情况决定,通常需要4-8周。
2、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进足部骨折康复的关键原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早期可进行足趾主动屈伸活动,有助于促进消肿和预防关节僵硬。中期骨折初步愈合后可进行踝关节屈伸和旋转练习,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后期骨折完全愈合后需加强足部肌肉力量训练,如提踵练习、平衡训练等,帮助恢复足部负重和行走功能。锻炼过程中需避免过度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发生再骨折。
3、预防并发症
预防并发症是贯穿足部骨折治疗全过程的重要原则。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预防压疮需定期检查固定器具是否压迫皮肤,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需尽早开始康复锻炼。预防感染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骨质疏松患者还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再次骨折。
足部骨折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折愈合。恢复期间可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站立行走,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患肢肿胀加重、疼痛加剧或皮肤颜色改变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足部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