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胃穿孔可能由胃壁发育不全、胃内压增高、感染、缺血缺氧、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胃穿孔是新生儿急腹症之一,需紧急处理以避免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1、胃壁发育不全
早产儿胃壁肌层薄弱,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胃壁结构发育缺陷可能导致局部组织脆弱,在胃内压轻微升高时即可发生破裂。这类患儿常合并其他器官发育异常,需通过超声或造影检查评估穿孔位置,治疗以手术修补为主,术后需肠外营养支持。
2、胃内压增高
喂养不当或机械通气可能导致胃内压骤增。快速大量喂养会使胃过度扩张,而正压通气时气体经食管反流至胃部。临床表现为突发腹胀、呼吸窘迫,腹部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分泌,必要时行胃造瘘术。
3、感染因素
败血症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继发胃穿孔。细菌毒素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可能直接侵袭胃壁。患儿会出现发热、胃潴留、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血培养阳性率较高。需静脉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并行腹腔引流清除脓液。
4、缺血缺氧
围产期窒息或休克导致胃壁血流灌注不足。缺氧状态下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形成穿透性溃疡。多见于有严重窒息史的早产儿,常伴有多器官功能损伤。治疗需纠正休克状态,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改善细胞代谢,穿孔范围较大时需切除坏死组织。
5、医源性损伤
气管插管、胃管置入等操作可能机械性损伤胃壁。硬质导管误插入食管后壁或过度吸引负压,均可造成胃壁全层撕裂。操作后出现呕血或引流液含胆汁需警惕穿孔,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预防需选用柔软硅胶管,操作时动作轻柔,发生穿孔后需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
早产儿胃穿孔术后需严格监护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逐步过渡到微量喂养。家长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定期随访评估营养状况。喂养时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选择深度水解配方奶,避免使用增加胃酸分泌的药物。出院后需持续监测生长发育指标,警惕吻合口狭窄或胃食管反流等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