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评估和病原学检测。脑膜炎可通过脑脊液穿刺分析、血培养、头颅CT或MRI、神经系统症状观察及病原体特异性检测等方法确诊。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穿刺是诊断脑膜炎的核心手段,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分析其压力、外观、细胞计数、蛋白质和葡萄糖含量。细菌性脑膜炎通常表现为脑脊液浑浊、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质升高及葡萄糖降低;病毒性脑膜炎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葡萄糖和蛋白质变化较轻。该检查还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快速检测病原体核酸。
2、血液检查
血常规和炎症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辅助诊断,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异常增高。血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尤其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需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采样以提高检出率。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可排除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评估脑实质损伤程度。增强扫描能显示脑膜强化征象,结核性脑膜炎可见基底池蛛网膜下腔增厚伴结节样强化。影像学对于存在颅内压增高或局灶神经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可预防腰椎穿刺诱发脑疝的风险。
4、临床表现评估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颈项强直三联征,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意识障碍等。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具有诊断提示意义。新生儿及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喂养困难、前囟膨隆等非特异性症状,老年或免疫低下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5、病原学检测
除常规培养外,可采用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脊液中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抗原。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快速识别罕见病原体,对疑难病例诊断价值显著。结核性脑膜炎需结合腺苷脱氨酶检测和抗酸染色,隐球菌性脑膜炎可通过墨汁染色确诊。
怀疑脑膜炎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确诊后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光,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神经修复,定期复查脑脊液及影像学评估疗效。疫苗接种是预防特定类型脑膜炎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