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可能会发展为尿毒症,但并非所有肾炎患者都会进展至此阶段。肾炎与尿毒症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肾炎类型、病情控制情况及是否及时干预。
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长期未控制的肾炎可能逐渐损害肾单位,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毫升每分钟时,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即进入尿毒症期。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期间可能出现蛋白尿、高血压、贫血等症状。早期通过控制血压、血糖,限制蛋白质摄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等药物,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急性肾炎或某些继发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可能完全恢复,不会发展为尿毒症。例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通过青霉素注射控制感染后,多数可痊愈。但若存在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或长期忽视治疗,尿毒症风险显著增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是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对肾炎患者至关重要。建议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高钾高磷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水肿、乏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复查,由肾内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也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