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组织胞浆菌病主要分为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和播散性肺组织胞浆菌病三种类型。该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因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
1、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多见于健康人群吸入大量孢子后发病,通常表现为自限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胸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胸部影像学可见肺部结节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无须特殊治疗,症状可在数周内自行缓解。重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伊曲康唑胶囊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抗真菌治疗。
2、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好发于有基础肺疾病的中老年人群,病程常超过3个月。典型表现为咳嗽咳痰、低热、盗汗及进行性呼吸困难,影像学可见肺尖纤维空洞性病变,易与肺结核混淆。治疗需长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片或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疗程通常需要6-12个月。合并肺气肿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时进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
3、播散性肺组织胞浆菌病
播散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真菌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多器官。除肺部症状外,还可出现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黏膜溃疡等表现。该类型病情凶险,需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注射液诱导治疗,后转为伊曲康唑口服液维持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感染者需终身维持抗真菌治疗以防复发。
预防肺组织胞浆菌病应避免接触禽类粪便污染的土壤,在流行区进行洞穴探险或建筑施工时需做好呼吸道防护。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肺部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组织胞浆菌抗原检测。确诊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抗真菌治疗,定期复查胸部CT评估病灶变化,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