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建筑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环境评估与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主要通过环境检测、症状筛查、病史采集、排除性检查等方式进行。
1、环境检测
需对建筑内空气质量进行专业检测,包括甲醛、苯系物、总挥发性有机物等化学污染物浓度测定,同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通风效率等物理指标。重点检测空调系统、装修材料、办公设备等污染源分布情况,使用气相色谱仪、激光粒子计数器等设备采集数据。
2、症状筛查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症状量表评估,典型症状包括眼结膜刺激、咽喉干燥、头痛头晕、注意力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需满足离开建筑环境后减轻或消失的特点,且群体性出现症状更具诊断价值。需记录症状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与建筑停留时间的关联性。
3、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工作居住环境特征,包括建筑使用年限、装修时间、通风条件、人员密度等信息。了解个人过敏史、呼吸系统疾病史等基础健康状况,排除原有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需特别注意新装修环境、密闭空调环境等高危暴露因素。
4、排除性检查
通过血常规、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查等医学手段排除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以鉴别心理因素影响。环境暴露试验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即通过脱离建筑环境观察症状改善情况。
5、综合评估
根据国际通行的诊断标准,需同时满足环境检测超标、典型症状群集出现、排除其他疾病三个条件。诊断过程中需联合环境工程师、职业卫生医师、临床医生等多学科协作,建立暴露-反应关系模型进行量化评估。
确诊后建议改善建筑通风系统,使用空气净化设备降低污染物浓度,调整室内温湿度至适宜范围。工作人员应定期轮换至室外环境休息,敏感人群可佩戴防护口罩。新装修场所须经过专业环境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办公区域宜布置绿植帮助净化空气。长期症状无改善者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特定过敏原或隐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