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患者行机械通气的注意事项有什么

发布于 2025/07/13 16:06

妊娠患者行机械通气需特别注意母婴安全,主要涉及通气模式选择、气道管理、体位调整、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胎儿监护等方面。

1、通气模式选择

妊娠期生理性通气量增加,建议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避免高气道压导致子宫血流减少。潮气量应控制在6-8毫升/千克理想体重,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在28-32毫米汞柱,防止过度通气引发碱中毒。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有助于减少人机对抗,降低氧耗。

2、气道管理

妊娠期气道黏膜水肿风险增高,插管前需充分评估困难气道可能。选择较小型号气管导管,插管时采用快速序贯诱导技术。持续监测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厘米水柱。每日评估导管位置,避免反复插拔刺激引发喉头水肿。

3、体位调整

妊娠20周后应避免仰卧位通气,采用左侧倾斜15-30度体位,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压迫。床头抬高30-45度可改善通气效率,但需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翻身操作时需多人协作,避免腹部受压。

4、血流动力学监测

需持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维持平均动脉压≥65毫米汞柱。注意识别羊水栓塞早期表现,如突发低氧血症、低血压伴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活性药物选择应考虑胎盘透过性,去甲肾上腺素为首选升压药。

5、胎儿监护

孕24周后需持续胎心监护,避免母体低氧血症导致胎儿窘迫。机械通气期间每4小时监测子宫收缩情况,警惕早产风险。维持母体血氧饱和度≥95%,胎儿心率基线110-160次/分钟为安全范围。

妊娠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应组建多学科团队,包含重症医学科、产科及新生儿科医师。每日评估撤机指征,优先考虑无创通气过渡。营养支持需满足妊娠期额外热量需求,建议肠内营养为主。定期进行镇静深度评估,避免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出院前需进行呼吸功能复查,并提供产后呼吸康复指导。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