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和原位腺癌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来源和病理特征,宫颈原位癌起源于鳞状上皮细胞,原位腺癌则来源于宫颈管腺上皮细胞。两者均属于癌前病变,但病理形态、发展风险及治疗侧重存在差异。
一、组织来源
宫颈原位癌是鳞状上皮细胞发生非典型增生并局限于上皮层内的病变,病理表现为基底膜完整。原位腺癌则是宫颈管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出现恶性改变,同样未突破基底膜。前者与高危型HPV感染关系更密切,后者可能伴随HPV18型感染。
二、病理特征
宫颈原位癌在显微镜下可见上皮全层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但无间质浸润。原位腺癌表现为腺体结构异常,细胞核增大深染,腺体拥挤但保持原有轮廓。免疫组化检测中,前者P16蛋白通常弥漫强阳性,后者可能表达CEA等腺癌标志物。
三、临床表现
宫颈原位癌常见接触性出血或异常阴道分泌物,宫颈外观可能呈现醋酸白改变。原位腺癌症状更不明显,部分患者仅通过宫颈筛查发现,偶见黏液性分泌物增多。两种病变均需阴道镜活检确诊,但腺癌更容易漏诊。
四、发展风险
未经治疗的宫颈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鳞癌的概率较高,自然病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原位腺癌恶性转化速度相对更快,且可能跳跃性发展,病理取材不足时易低估病情。两者均需完整切除病灶,但腺癌更强调切缘评估。
五、治疗侧重
宫颈原位癌可采用宫颈锥切术或环形电切术,年轻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原位腺癌因病灶多位于宫颈管内,常需更深范围的锥切,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均需长期随访,腺癌患者需更密切监测HPV及细胞学变化。
确诊宫颈原位癌或原位腺癌后,应避免吸烟并保持会阴清洁,规律进行宫颈癌筛查。饮食注意增加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摄入,适量补充叶酸和维生素C。术后3个月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或干扰素栓辅助治疗,每半年复查HPV及TCT检测,出现异常出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