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缺失不补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咀嚼功能下降、颞下颌关节紊乱及牙槽骨萎缩等问题。长期缺牙还可能引发消化系统负担加重、面容改变等全身性影响。
1、邻牙倾斜
缺牙后相邻牙齿会向缺隙处倾斜移动,导致牙缝增宽、食物嵌塞概率增加。倾斜的牙齿可能形成清洁死角,诱发龋齿或牙周炎。临床常见邻牙倾斜后需通过正畸或修复治疗恢复咬合关系。
2、对颌牙伸长
缺失牙的对颌牙因失去咬合接触会逐渐向缺牙区伸长,造成咬合平面紊乱。伸长牙可能出现牙根暴露、敏感症状,严重时需进行根管治疗或截冠处理。长期未干预可导致全口咬合功能失调。
3、咀嚼效率降低
缺牙区无法参与食物研磨,迫使健侧牙齿过度使用。单侧咀嚼可能引发咀嚼肌疲劳酸痛,长期可导致面部不对称。胃肠系统因食物研磨不充分而加重消化负担,可能诱发慢性胃炎等疾病。
4、颞下颌关节病变
缺牙导致的咬合关系异常可能改变关节盘位置,出现弹响、疼痛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张口受限,需通过咬合板治疗或手术干预。临床研究显示后牙缺失者关节病发生率显著增高。
5、牙槽骨吸收
缺牙区牙槽骨因失去功能性刺激会逐渐萎缩,骨高度每年可降低0.5-1毫米。重度骨吸收会影响后期种植修复效果,可能需先行骨增量手术。萎缩的牙槽骨还会导致面部支撑丧失,形成衰老面容。
建议缺牙后3-6个月内完成修复,可选择活动义齿、固定桥或种植牙等方式。日常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牙线清理邻牙间隙,避免单侧咀嚼。定期口腔检查能早期发现咬合异常,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更应重视缺牙修复。修复后每年需复查修复体密合度及基牙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