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可通过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等4种方式确诊。子宫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宫腔操作损伤、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下腹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月经紊乱等症状。
1、妇科检查
妇科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基础手段,医生通过双合诊可触及子宫压痛、宫体增大等体征。检查时可能发现宫颈举痛、宫体活动受限等异常表现。该检查无创且操作简便,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阴道分泌物检查
通过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或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检查结果能指导抗生素选择,如检出厌氧菌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片,需氧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
3、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宫腔积液等病变特征。急性期可见子宫内膜回声不均,慢性期可能伴宫腔粘连影像。超声检查无辐射、重复性好,可动态观察治疗效果,但对早期轻度病变敏感性较低。
4、宫腔镜检查
宫腔镜能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坏死等病变,同时可进行组织活检。该检查对慢性子宫内膜炎诊断价值较高,能发现微小病灶并鉴别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需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
确诊子宫内膜炎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保持会阴清洁,每日更换内裤并用开水烫洗。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当进行瑜伽等温和运动增强免疫力。若出现发热、剧烈腹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