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下降可能由遗传因素、噪声暴露、耳部感染、耵聍栓塞、老年性耳聋等原因引起。听力下降通常表现为听不清声音、需要调高音量、耳鸣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助听器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听力下降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如瓦登伯革氏综合征、尤塞氏综合征等。这类患者可能伴随虹膜异色症或平衡障碍。治疗需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药物如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辅酶A注射液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
2、噪声暴露
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声会导致毛细胞损伤,常见于机械工人、飞行员等职业群体。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后期可发展为全频段受损。防护需使用降噪耳塞,急性声损伤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3、耳部感染
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引发的炎性渗出会阻碍声波传导,多见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伴随耳痛、耳闷胀感,化脓性感染可见分泌物。治疗需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配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
4、耵聍栓塞
耳道耵聍积聚硬化会形成物理性阻塞,常见于油性耳垢体质或不当挖耳人群。可能引发耳闷、反射性咳嗽,严重时导致传导性聋。处理采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禁忌自行掏挖以免损伤鼓膜。
5、老年性耳聋
年龄增长导致耳蜗毛细胞退化,多从60岁开始双耳对称性下降。常伴高频耳鸣、言语分辨力降低。干预手段包括配戴数字编程助听器,药物如尼莫地平片、长春胺缓释胶囊可延缓进展。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接触噪声环境时做好防护。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规律作息减少血管因素对听力的影响。出现突发性耳聋需72小时内就医,慢性听力下降建议每半年进行纯音测听监测。保持耳道干燥清洁,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