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长在肠道的“肉疙瘩”,可能会变成癌!做个肠镜就能发现

发布于 2025/08/26 14:27

肠道里悄悄生长的“小肉球”,可能是颗定时炸.弹!很多人体检时意外发现肠息肉,医生那句“可能会癌变”让人瞬间后背发凉。别慌,这种常见问题其实早发现早处理就没事,关键是要了解它的真面目。

一、肠息肉到底是什么来头?

1、肠道黏膜的异常增生

就像皮肤上长的小疙瘩,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细胞过度生长的产物。多数时候它们安静地趴在肠壁上,不痛不痒地缓慢生长。

2、形状各异的“小肉球”

有的像小蘑菇带蒂生长,有的像扁平斑块紧贴肠壁。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颜色通常比正常黏膜更红。

3、家族聚集性明显

有直系亲属患肠息肉的人,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3-5倍。这与遗传基因和相似的生活饮食习惯都有关联。

二、哪些息肉容易变坏?

1、腺瘤性息肉最危险

约占肠息肉的70%,具有明确的癌变潜能。从出现到癌变通常需要5-15年,给了我们充足的干预时间。

2、体积大的风险高

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癌变几率明显增加,特别是那些表面有溃疡或出血的。

3、多发性息肉要警惕

肠道内同时存在多个息肉,或者息肉切除后又长出新息肉的情况,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三、揪出息肉的金标准

1、肠镜检查最直接

不仅能清晰观察到息肉的大小、形态、位置,还能直接取样活检或切除。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3-5年做一次。

2、粪便潜血试验初筛

虽然不能确诊,但能提示肠道可能存在异常。连续两次阳性结果就该进一步检查。

3、CT仿真肠镜辅助

适合不能耐受普通肠镜的人群,但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能漏诊,且无法同时进行治疗。

四、发现息肉怎么办?

1、小息肉当场处理

医生在肠镜检查时发现小息肉,通常会直接用活检钳或电切圈去除,过程基本无痛。

2、大息肉分次切除

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可能需要分片切除,或者安排专门的手术治疗。

3、定期复查不能忘

即使切除了息肉,也要按医嘱定期复查。高危人群可能需要每年检查一次。

肠道健康就是生命质量的晴雨表。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小肉球虽然不起眼,却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记住:一次肠镜检查的勇气,可能换来十年的健康无忧。与其提心吊胆,不如主动出击做个筛查,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轻松!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