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用灯照着,主要是为了保温、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提高针灸疗效。通过灯光的热效应,可以增强局部和全身的温暖感,缓解寒性疾病,并改善治疗区域的微循环,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1、保温与预防针灸部位寒凉
针灸时,针体会插入皮肤较深的组织,但针灸治疗通常在患者衣物减少的情况下进行,特别是在寒冷季节,可能会让人体局部暴露在空气中。通过使用具备一定热量的灯光如红外灯,可以保持穴位以及周边区域的皮肤温度,防止受治疗部位寒凉,确保患者在治疗时处于更加舒适的状态。
2、热效应提升治疗效果
红外灯是针灸中常用的辅助设备,其主要通过热效应作用于皮肤和肌肉组织,扩张局部血管,提升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血流循环的改善可以助推身体对针灸刺激产生更加敏感的反应,从而有效缓解与寒冷、风湿有关的疼痛问题,如关节炎、肩颈僵硬等。这种热效应还能降低肌肉的紧张感,提升患者的放松度,使治疗更加高效。
3、中医理疗理论中的湿寒平衡
在中医学理论中,湿寒邪气被认为会伤害人体阳气,引起相关疾病,例如慢性寒凉痛症。而灯光的热量可以帮助人体祛除湿寒,将其视为针灸治疗的“热助攻”。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寒性体质的人群,灯光照射可以弥补阳气不足,帮助补养阳气,从而达到更显著的疗效。
针灸配合灯光照射,不仅符合中医理疗理论,还提升了治疗中的舒适度和效果。如果您有寒性体质、关节不适或风湿病等症状,可以咨询专业针灸医生尝试这种辅助疗法,但需注意避免不适当的灯光温度灼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