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和促进愈合,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联合治疗药物,需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善。
1、抑酸药物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伴随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损伤,使用抑酸药物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这类药物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部刺激,有助于溃疡和炎症恢复。
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通常PPI疗效较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推荐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引发骨骼问题或影响钙、镁的吸收。
2、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通过在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帮助胃部自我修复。
例如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同时保护受损黏膜区域;
枸橼酸铋钾,不仅可保护黏膜,还具备一定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复合硅铝酸镁可用于缓解胃痛,同时促进胃粘膜愈合。这些药物常在饭前服用以发挥最佳效果。
3、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
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则需使用抗菌治疗。
通常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包括一种PPI联合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甲硝唑,有些方案还加入铋剂以提高根除率。抗生素的使用周期一般为10-14天,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避免耐药菌产生。
4、生活方式改善与饮食调理
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以下非药物治疗手段:
避免烟酒、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改为少量多餐;
加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燕麦,同时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鸡蛋;
尽量减少强碱性食物,如浓茶、咖啡,以免恶化胃部环境。保持规律作息与适量运动有助于消化系统健康。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药物选择应结合个人病情,请务必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如伴随胃部疼痛剧烈、体重显著下降等情况,需尽快就医以排除更严重病变风险。通过合理药物治疗与健康作息,患者的病情往往可得到良好控制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