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比女性更易患哪些病

发布于 2014-12-29 13:41

  在疾病面前,男女其实也是不平等的,有些疾病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发病率差别非常大,易“重男轻女”,临床数据显示,有五类严重疾病男性更易发病,且多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需要男人提高警惕。

  食管癌:抽烟、喝酒是高危因素

  酒有很强的刺激性,特别是白酒,如果一个人每天喝二两白酒,食管癌的发病率就会比普通人高几倍。如果再加上有抽烟的嗜好,发病率会增高十几倍甚至更高。白酒和烟中的有害物质对食管周围的细胞有强烈的破坏作用,长期酗酒嗜烟会导致食管细胞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破坏,得不到修复的食管细胞就会出现异常增生,增大了患食管癌的风险。因此,尽量不抽烟、不喝白酒是预防食管癌的关键。


男性更易患哪些疾病

  乙肝:女的多传播男的多发病

  医学界早就注意到了乙肝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问题,而且乙肝向来有“女的传播,男的发病”的说法。如果孕妇感染乙肝病毒,胎儿在子宫和生产过程(主要是产道挤压)中,或产妇给新生儿哺乳时,有可能把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母婴传播乙肝的几率为5%左右。但是准爸爸有乙肝,把病毒传染给新生儿的几率几乎为零。从感染乙肝的数据分析,男女并无差异,奇怪的是,女性感染乙肝病毒后,一生中转氨酶并不高,也就是一直处于免疫耐受期。转氨酶不高,证明乙肝病毒在人体内,但没有复制,肝脏细胞也不会受损,乙肝病毒和人体长期和平共处。男性乙肝患者则不同,他们常在20岁左右出现转氨酶升高,有的40岁左右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癌:盯上40岁以上的中年男人

  肝癌重男轻女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了,肝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医学界公认的,男性肝癌患者是女性的8倍左右。至于为什么肝癌以男性居多,很多医学专家分析认为,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对某些肝癌致病因素有一定的“免疫”作用。另外,男性肝癌患者中,40岁以上者较为多见,这与人的年龄增大,免疫功能逐渐减弱有关。当癌细胞出现时,人体不能有效地辨别异己细胞,就给癌细胞在人体落户留下可乘之机。

  痛风:95%是男性

  在生活条件改善的今天,痛风患者越来越多,门诊中95%患者是男性。痛风自古就“重男轻女”,女性患者之所以少发,全靠其体内的雌激素,雌激素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并有抑制关节炎症发作的作用。男性则不同,他不但缺少雌激素的保护,而且他们喜欢吃肉、喝酒、吃海鲜、吃动物内脏等富含嘌呤的食物,嘌呤进入人体,最终代谢成尿酸。体内的尿酸不断增加,向外排不及时,患痛风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肺癌:男性多发与抽烟有关

  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人们都很认同,男性抽烟者多于女性是最重要的原因。吸烟的定义是每天吸1支以上,连续超过6个月。每天吸烟20支、烟龄超过20年的人,得肺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20倍。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肺癌的风险也越大。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饭后血糖7.9正常吗

回答:饭后血糖7.9、mmol/L一般属于正常范围,但仍需结合个体情况及健康状态做进一步评估。健康成人的饭后两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7.8、mmol/L,7.9略高但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Q
移植后腹痛剧烈成功了吗

回答:移植后腹痛剧烈可能并不一定表明移植手术的成功或失败,而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术后恢复情况、药物副作用、感染或者移植排斥反应等。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对症处理。 1、术后疼痛的正常现...

Q
性别认知障碍是不是病

回答:性别认知障碍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否构成“疾病”需要根据其对个人生活和功能的影响程度来判断,通常在相关诊断中被归类为“性别焦虑”。性别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份的持续性...

Q
12岁女孩脸上长痘痘怎么消除

回答:12岁女孩脸上长痘痘可以通过调整作息、均衡饮食、正确清洁和护肤等方法改善,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痘痘通常与青春期激素分泌波动、自身皮肤特点、生活习惯、甚至环境卫生等因素有关。以下从...

Q
小儿张口呼吸是怎么回事

回答:小儿张口呼吸可能由鼻腔阻塞、鼻炎或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应尽早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以免影响孩子的面部发育和健康。常见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病理问题,可通过医疗...

Q
蒙脱石散是中药还是西药

回答:蒙脱石散是一种非处方药物,严格来说,它既不是中药也不是西药,而是一种矿物性药物,其主要成分是天然蒙脱石。蒙脱石散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用于缓解腹泻症状、保护胃肠黏膜,还能吸附肠道...

Q
脑部神经受损怎样才可以慢慢恢复好

回答:脑部神经受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神经康复锻炼以及改善生活方式等方法促进恢复,但具体是否能够完全修复取决于神经损伤程度、损伤原因以及个体恢复能力。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

Q
艾滋病患者服用药物痒怎么办

回答:艾滋病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瘙痒可能是药物副作用、过敏反应或免疫功能相关性皮肤问题,应尽早明确原因并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抗过敏治疗或针对症状护理。 1、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