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引流处理、营养支持、免疫调节、手术清创等方式控制。感染通常由手术污染、脑脊液漏、免疫力低下、异物残留、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包括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头孢曲松等。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并延长疗程,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细菌性脑膜炎还需通过脑脊液培养明确致病菌。
2、引流处理:
存在脑室积脓或硬膜下脓肿时需行引流术,包括脑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引流。引流管留置期间需每日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保持引流系统密闭。引流液浑浊或引流量骤减需警惕导管堵塞。
3、营养支持:
感染期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需提供足量热量和蛋白质。吞咽障碍者采用鼻饲喂养,配方选择高蛋白型肠内营养剂。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需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
4、免疫调节: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逐步减量,合并糖尿病者严格控制血糖。粒细胞缺乏患者可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症患者考虑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提升抵抗力。
5、手术清创:
对于植入物相关感染或顽固性脓肿,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取出人工材料。清创后留置抗生素骨水泥链珠,必要时行颅骨成形术二期修补。术后持续冲洗引流至少两周。
术后需每日监测体温和意识状态,观察切口有无渗液红肿。康复期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手卫生。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藕粉等,避免辛辣刺激。卧床期间每两小时翻身拍背,被动活动四肢关节预防深静脉血栓。出院后定期复查头颅CT,出现头痛呕吐或发热及时就诊。
脑出血后遗症可通过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脑出血后遗症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症状制定方案。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物理治疗通过运动疗法改善肢体功能障碍,作业治疗帮助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药物治疗常用胞磷胆碱钠片、奥拉西坦胶囊、尼莫地平片等营养神经和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对于严重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需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脑出血后遗症可能与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偏瘫、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
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