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出院后需注意定期复查、药物管理、症状监测、饮食调整和预防感染。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出院后护理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至关重要。
1、定期复查出院后需遵医嘱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冠状动脉是否出现扩张或动脉瘤。首次复查通常在出院后1-2周进行,之后根据病情每1-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至少6-12个月。若发现冠状动脉异常,需延长随访周期至成年。
2、药物管理多数患儿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部分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需联用氯吡格雷或华法林。阿司匹林用药期间应避免接种水痘疫苗和流感疫苗。若出现发热等病毒感染症状,需暂停阿司匹林改用其他退热药物,预防瑞氏综合征。
3、症状监测每日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结膜充血等复发症状。注意患儿活动耐力,若出现胸痛、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需警惕心肌缺血。定期测量四肢血压和脉搏,检查是否存在肢体缺血表现。
4、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类、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控制体重增长过快。服用阿司匹林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道刺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血液黏稠度正常。
5、预防感染恢复期免疫力较低,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注意手卫生,定期进行室内通风。接种疫苗需咨询活疫苗需延迟至停用免疫球蛋白后11个月。流感季节前建议接种灭活流感疫苗。
川崎病患儿出院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冠状动脉受累者。家长需记录每日用药情况和症状变化,定期与主治医生沟通。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需避免疲劳。若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通过规范管理和科学护理,多数患儿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