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人工呼吸、及时就医等方式治疗。心脏骤停通常由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1、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段,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比例为2:30,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
2、电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设备。打开AED后,按照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部,机器会自动分析心律并决定是否需要电击。电击后立即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药物治疗:肾上腺素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常用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剂量为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胺碘酮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室颤,首次剂量为300mg静脉注射,必要时可追加150mg。阿托品适用于心动过缓引起的心脏骤停,剂量为1mg静脉注射。
4、人工呼吸:在无法立即进行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口对口人工呼吸是维持患者氧合的重要手段。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观察胸廓是否抬起,吹气频率为每分钟10-12次。同时确保气道通畅,避免误吸。
5、及时就医:心脏骤停患者经现场急救后,应立即转运至具有心脏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转运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维持有效循环和呼吸。到达医院后,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措施。
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日常护理同样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可配备AED,提高急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抢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识别、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和后续治疗五个关键步骤。心脏骤停是临床急危重症,抢救需争分夺秒,规范操作可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立即识别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施救者需在10秒内完成评估,同时大声呼救并启动急救系统。识别过程中避免反复确认脉搏而延误抢救,对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心肺复苏采用C-A-B顺序实施,先进行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可不中断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维持重要器官灌注的基础,须持续至获得除颤设备或专业团队接手。
3、电除颤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后立即分析心律,对可除颤心律如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给予200J双相波电击。除颤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评估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使用AED时需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避免干扰心律分析。
4、高级生命支持由专业医疗团队实施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静脉给药如肾上腺素每3-5分钟1毫克,对顽固性室颤可加用胺碘酮。持续监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如低氧血症、低血容量等。高级生命支持阶段需维持心肺复苏质量,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
5、后续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维持体温32-36℃持续24小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心脏病因筛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植入式除颤器。加强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再灌注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心脏骤停抢救需全民普及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AED设备。抢救成功后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庭环境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心脏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