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可能由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心脏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肺复苏、电除颤、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心脏康复等方式治疗。
1、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治疗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随后通过溶栓治疗或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恢复血流,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
2、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治疗需立即进行电除颤,后续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控制心律,必要时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
3、电解质紊乱:严重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可引发心脏骤停。治疗需迅速纠正电解质失衡,通过静脉补钾或使用钙剂、胰岛素等药物调节电解质水平,同时监测心电图和血液电解质浓度。
4、药物中毒: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可导致心脏骤停。治疗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进行洗胃或使用活性炭吸附毒素,同时使用解毒剂如地高辛抗体片段,并进行支持治疗。
5、心脏结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病等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引发心脏骤停。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手术矫正,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移植术等,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和心脏保护药物。
心脏骤停的预防需注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保持心脏健康。
心脏骤停的快速识别指标主要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及皮肤苍白或发绀。
1、意识丧失:
患者突然倒地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是心脏骤停的首要表现。可通过大声呼唤、轻拍双肩判断,若完全无反应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意识丧失通常发生在心脏停搏后10-15秒内,与脑血流中断直接相关。
2、呼吸停止:
通过观察胸廓起伏判断,若10秒内无自主呼吸或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即可确认。心脏骤停后30-60秒内呼吸中枢因缺氧失能,此时需立即进行人工通气支持。
3、大动脉搏动消失:
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触诊是最可靠的临床指标。非专业人员可在喉结旁开两指处按压5-10秒,专业人员建议同时检查心尖搏动。脉搏消失提示有效心泵功能终止。
4、瞳孔散大:
脑干缺血导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直径超过5毫米且两侧不对称。该体征在心脏停搏后1-2分钟出现,是脑缺氧的重要指征,但需排除药物影响。
5、皮肤改变:
面部及甲床呈现青紫色或苍白色,伴随皮肤湿冷。这是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在心脏停搏后30秒内出现,但需注意贫血患者可能表现不典型。
日常应学习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家中可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保持适度有氧运动,突发胸痛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呼救。心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为4分钟内,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显著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