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慢性腹泻可能引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和肠道病变等危害。慢性腹泻通常由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肠道肿瘤等因素引起。
1、营养不良长期慢性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和维生素缺乏等症状。腹泻时肠道蠕动过快,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患者可表现为皮肤干燥、头发枯黄、指甲脆裂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体征,严重时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
2、电解质紊乱频繁腹泻会造成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容易引发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悸、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和意识障碍。老年人和儿童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3、免疫力下降长期腹泻会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导致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患者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同时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4、继发感染慢性腹泻患者肠道黏膜完整性受损,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体内引发继发感染。常见的有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还可能引起艰难梭菌感染,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和伪膜性肠炎。
5、肠道病变持续性腹泻可能诱发或加重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可能进展为肠狭窄、肠穿孔。长期慢性腹泻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黏膜萎缩、绒毛变短等不可逆的肠道结构改变。
长期慢性腹泻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乳制品。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必要时口服补液盐。建议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和电解质水平,出现体重持续下降、严重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腹泻患者需避免自行长期使用止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因治疗和对症处理。
慢性腹泻患者是否需要做肠镜需结合病情决定,通常建议出现便血、消瘦、贫血等症状时进行肠镜检查。慢性腹泻可能由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乳糖不耐受、慢性胆囊炎等因素引起。
1、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多呈糊状或水样。该病通常无须肠镜检查,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菌、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蒙脱石散等。
2、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肠道炎症,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体重下降。此类患者需通过肠镜评估黏膜病变范围及程度,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英夫利西单抗等药物控制炎症。
3、肠道肿瘤结肠息肉或恶性肿瘤可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等症状。肠镜能直接观察病灶并取活检,对40岁以上或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尤为重要。早期发现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晚期需结合手术与放化疗。
4、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缺乏导致的渗透性腹泻,停止摄入乳制品后症状可缓解。此类情况通常无须肠镜检查,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确诊。治疗以调整饮食为主,必要时补充乳糖酶制剂。
5、慢性胆囊炎胆汁分泌不足会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导致脂肪泻和腹胀。腹部超声是首选检查,肠镜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肠道病变。治疗需采用低脂饮食,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
慢性腹泻患者日常应注意记录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或高脂食物。建议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主食,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土豆等食物。若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伴随警报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年龄、病史和体检结果综合判断是否需肠镜检查。检查前需按医嘱做好肠道准备,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