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症状主要有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皮肤发红、呼吸加快等。发烧是儿童常见症状,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1、体温升高发热是小儿发烧最典型的表现,通常腋温超过37.3摄氏度或肛温超过38摄氏度可判断为发热。低热时体温多在37.3-38摄氏度之间,中度发热为38.1-39摄氏度,高热可达39.1-41摄氏度。体温测量建议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需足够。发热时可能伴有手脚发凉、寒战等表现,随着体温升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
2、精神不振发热儿童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轻度发热时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减少,高热时可能出现明显的精神状态改变。部分患儿会出现哭闹不止、难以安抚的情况。精神状态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如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3、食欲减退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多数患儿会出现食欲下降、拒食等情况。可能伴有口干舌燥、口唇干裂等脱水表现。婴幼儿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吃奶量减少。发热期间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出现持续拒食超过6小时,需警惕脱水风险。
4、皮肤发红发热患儿常见面部潮红、皮肤灼热干燥,触摸可有明显热感。高热时可能出现全身皮肤发红,部分患儿会出现皮疹。需注意观察皮疹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如出现瘀点瘀斑、疱疹等特殊皮疹,可能提示特定感染性疾病。皮肤弹性也是判断脱水程度的重要指标。
5、呼吸加快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呼吸频率可增加4-5次/分。发热患儿常见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表现。需注意有无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如出现呼吸费力、呻吟、三凹征等表现,可能提示严重肺部感染。监测呼吸频率时应在患儿安静状态下计数满1分钟。
小儿发热期间应保持环境通风,衣着适度避免过度包裹。鼓励多饮水,可适当使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热峰及热型。如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差、抽搐、皮疹、呕吐腹泻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退热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注意观察患儿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预防脱水等并发症。
秋季小儿发烧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药物。
布洛芬混悬液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效果,对胃肠刺激较小。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为中成药,含连翘、淡豆豉等成分,能缓解风热感冒伴有的发热头痛症状。使用前需确认发热原因,细菌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则以对症处理为主。药物选择需考虑患儿年龄、体重及过敏史,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复方制剂联用。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补充水分,采用温水擦浴辅助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