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急救措施,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后续稳定病情和预防复发。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血管活性药物和电解质调节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心脏骤停后常伴有心律失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有助于恢复和维持正常心律。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注射液150mg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1-1.5mg/kg静脉注射和普鲁卡因胺注射液100mg静脉注射。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2、血管活性药物:心脏骤停后,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可帮助维持血压和改善组织灌注。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注射液2-20μg/kg/min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0.1-0.5μg/kg/min静脉滴注和肾上腺素注射液1mg静脉注射。这些药物需根据血压和心率变化调整剂量。
3、电解质调节药物:心脏骤停后,电解质紊乱可能加重病情,使用电解质调节药物有助于恢复平衡。常用药物包括氯化钾注射液10-20mEq静脉滴注、硫酸镁注射液1-2g静脉注射和碳酸氢钠注射液1mEq/kg静脉注射。这些药物需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调整剂量。
4、抗血小板药物:心脏骤停可能与冠状动脉疾病相关,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和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注意监测出血风险。
5、β受体阻滞剂:心脏骤停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脏负荷和预防心律失常复发。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缓释片50-100mg口服和比索洛尔片5-10mg口服。这些药物需根据心率和血压调整剂量,注意监测心功能。
心脏骤停的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需定期复查和调整用药方案。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健康饮食,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和规律作息对预防心脏骤停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骤停抢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识别、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和后续治疗五个关键步骤。心脏骤停是临床急危重症,抢救需争分夺秒,规范操作可显著提高生存概率。
1、立即识别快速判断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触摸颈动脉搏动消失即可确诊。施救者需在10秒内完成评估,同时大声呼救并启动急救系统。识别过程中避免反复确认脉搏而延误抢救,对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心肺复苏采用C-A-B顺序实施,先进行胸外按压再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可不中断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维持重要器官灌注的基础,须持续至获得除颤设备或专业团队接手。
3、电除颤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后立即分析心律,对可除颤心律如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给予200J双相波电击。除颤后立即恢复心肺复苏,2分钟后再评估心律。早期除颤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使用AED时需确保所有人员脱离患者,避免干扰心律分析。
4、高级生命支持由专业医疗团队实施气管插管建立高级气道,静脉给药如肾上腺素每3-5分钟1毫克,对顽固性室颤可加用胺碘酮。持续监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如低氧血症、低血容量等。高级生命支持阶段需维持心肺复苏质量,避免过度通气和按压中断。
5、后续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实施目标温度管理,维持体温32-36℃持续24小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和心脏病因筛查,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植入式除颤器。加强器官功能支持,预防再灌注损伤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开展早期康复干预。
心脏骤停抢救需全民普及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AED设备。抢救成功后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庭环境中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定期体检筛查潜在心脏病。建立社区急救网络可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整体救治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