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在中医中称为"迟脉"或"脉迟",属于"心悸""怔忡"范畴,主要与心阳不足、气血两虚、痰瘀阻络等因素相关。
1、心阳不振:
心阳亏虚导致推动无力是迟脉的核心病机。患者常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虚寒症状,舌质淡胖伴有齿痕。中医常用桂枝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剂温通心阳,配合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振奋阳气。
2、气血双亏:
长期劳倦或慢性失血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而脉来迟缓。典型表现为气短乏力、头晕眼花、唇甲色淡,脉象细弱无力。归脾汤、八珍汤等益气养血方剂可改善症状,日常可食用龙眼肉、红枣等药食同源之品。
3、痰浊阻滞:
形体肥胖或嗜食肥甘者易生痰湿,痰浊痹阻心脉则脉道不畅。多见胸闷脘痞、苔腻脉滑,可能伴随血脂异常。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化痰通络方剂配合适量运动可收效,饮食需控制油脂摄入。
4、瘀血内停:
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会形成心血瘀阻,脉象迟涩伴有胸痛如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常见于冠心病患者。血府逐瘀汤等活血化瘀方剂可改善循环,丹参、三七等药材可辨证使用。
5、肾阳衰微:
年老体弱或房劳过度致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心阳则脉迟无力。伴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五更泄泻等命门火衰表现。右归丸、肾气丸等温补肾阳,配合督脉灸法可增强疗效。
心动过缓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寒,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温补,适量食用羊肉、韭菜、核桃等温性食物,忌食生冷。可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等导引动作以畅通气血。若出现晕厥、黑朦等严重症状,需及时中西医结合诊治。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平稳对改善迟脉症状尤为重要。
引起心动过缓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药物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及全身性疾病等。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因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先天性窦房结功能异常或家族性心脏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缓。此类患者通常自幼心率偏慢,可能伴随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治疗需评估心脏功能,严重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心电图。
2、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迷走神经过度兴奋会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常见于运动员、长期瑜伽练习者或焦虑人群。表现为夜间心率显著下降,白天可能无症状。可通过减少咖啡因摄入、调整呼吸训练改善,若出现晕厥需排查病理性因素。
3、药物影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片、地高辛片、胺碘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发心动过缓。药物过量或个体敏感性差异会导致窦房结抑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方案,不可自行停药。
4、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器质性病变是心动过缓的常见病因。可能由心肌炎、心肌缺血或退行性变引起,伴随胸闷、黑朦等症状。轻症可用阿托品注射液临时提升心率,严重者需安装永久起搏器。
5、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钾血症、颅内压增高等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可间接导致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高钾血症需用聚苯乙烯磺酸钙散剂降血钾。原发病控制后心率多可恢复。
心动过缓患者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以防跌倒,规律监测心率变化。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限制高钾食物摄入。若出现持续头晕、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急性病因。日常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