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减退等。肠胃炎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1、腹痛肠胃炎引起的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或钝痛,集中在脐周或上腹部,进食后可能加重。腹痛可能与胃肠黏膜炎症刺激、肠蠕动异常有关。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若持续超过1天或疼痛剧烈,需警惕肠梗阻等并发症,建议就医排查。
2、腹泻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水样或糊状,严重时每日可达10次以上。病毒性肠胃炎多为水样便,细菌感染可能伴随黏液或血丝。腹泻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若出现血便、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高热,需及时进行粪便检测。
3、恶心呕吐胃肠黏膜受刺激时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儿童呕吐后易发生脱水,家长需观察尿量和精神状态。反复呕吐超过12小时或呕吐物带血时,需排除肠套叠等急腹症,必要时静脉补液治疗。
4、发热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常伴随低热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之间。发热时应注意补充水分,物理降温无效或体温超过39℃需就医。诺如病毒等感染可能出现短暂高热,但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需排查其他感染源。
5、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食欲明显下降,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即感恶心。急性期建议少量多次饮用米汤、电解质水,症状缓解后逐步过渡至低脂低纤维饮食。长期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需检查是否存在慢性胃肠疾病。
肠胃炎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及乳制品,选择粥类、面条等易消化食物。注意手卫生和餐具消毒,腹泻期间可服用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但需遵医嘱使用。若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少尿等脱水表现,或症状超过3天未缓解,须立即就医进行补液和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