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婴儿黄疸合并心肌酶升高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溶血性疾病、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营养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不完善可能导致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但心肌酶多正常。若黄疸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间接影响心肌细胞。此时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必要时采用蓝光照射治疗。不建议自行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监测下处理。
ABO溶血或Rh溶血可能导致黄疸伴心肌损害,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血红蛋白有关。患儿除皮肤黄染外,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可能显著升高。需及时进行换血疗法,可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等药物,同时监测心脏功能。
新生儿败血症、TORCH感染等可能同时引发黄疸和心肌损伤。病原体毒素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临床除黄疸外还伴随发热、反应差、喂养困难等症状。需进行血培养明确病原体,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感染药物,并配合营养心肌治疗。
围产期窒息可能导致多器官损伤,心肌细胞缺氧后酶学指标异常,常合并间接胆红素升高的黄疸。患儿多有出生时窒息史,表现为肌张力异常、惊厥等。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下进行亚低温治疗,可配合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辅酶Q10注射液等心肌保护药物。
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等遗传病可能导致黄疸与心肌酶同时升高,与代谢产物堆积损伤脏器有关。患儿多有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严格进行饮食控制,部分病例需使用特殊配方奶粉,必要时进行肝移植等手术治疗。
家长发现婴儿黄疸伴精神反应差、奶量下降时需立即就医。日常护理需保持适宜环境温度,按需喂养并记录大小便次数,避免使用茵栀黄等中成药。母乳喂养母亲应暂停进食可能加重黄疸的食物,医疗干预后需定期复查胆红素及心肌酶谱,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出院后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喂养情况及肢体活动度,发现异常及时返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