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由维生素K缺乏、凝血功能障碍、产伤、感染、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充维生素K、输血治疗、抗感染治疗、局部止血、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
母体维生素K储备不足或母乳中含量低是主要原因。患儿表现为皮肤瘀斑、脐带渗血或消化道出血。需立即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同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哺乳期母亲应增加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
肝脏发育不成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常见于早产儿。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等药物。需持续监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分娩过程中机械性损伤可导致头皮血肿、肾上腺出血等。轻症可局部压迫止血,严重出血需输注悬浮红细胞。产伤性颅内出血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必要时行颅骨钻孔引流术。
败血症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危险因素。表现为多部位出血伴血小板减少。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配合冷沉淀输注。新生儿脐部感染需用碘伏消毒液局部处理。
血友病A/B等遗传性凝血障碍需基因检测确诊。关节腔出血时需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凝血药物。长期管理需建立个体化替代治疗方案。
日常护理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擦伤,喂养时注意观察有无呕血或黑便。出院后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疫苗接种前需评估出血风险。母乳喂养者母亲应持续补充维生素K,配方奶喂养需选择强化维生素K的奶粉。避免剧烈摇晃婴儿,发现异常出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