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过敏性紫癜可能引起肾炎的发生,主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血管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以及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时,可导致肾小球肾炎。
过敏性紫癜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随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并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免疫损伤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破坏,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症状。临床常用醋酸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双嘧达莫片等药物控制免疫反应。
全身性小血管炎是过敏性紫癜的核心病理改变,当炎症累及肾脏血管时,会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这种血管病变可能伴随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需通过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受累程度。
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使得机体对病原体或过敏原的免疫应答异常增强。这种遗传背景可能增加肾脏受累风险,尤其常见于儿童患者。家长需关注患儿皮肤紫癜消退后仍持续存在的尿液异常。
链球菌、病毒等感染可触发异常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在肾脏沉积后会引起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可见于紫癜出现后1-2周,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控制感染灶。
某些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可能作为过敏原诱发免疫紊乱,加重肾脏血管炎症。这类患者除典型皮肤紫癜外,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
过敏性紫癜患者应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限制剧烈运动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饮食需采用低盐优质蛋白原则,避免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出现眼睑浮肿、尿量减少等症状时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就医,肾脏病理检查可明确肾炎严重程度,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