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检查肠道疾病

7953次浏览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道疾病可通过肠镜检查、粪便检测、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症状评估等方式诊断。肠道疾病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功能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1、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肠镜分为普通肠镜和无痛肠镜,能发现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同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检查后可能出现腹胀等不适。肠镜适用于长期腹痛、便血、疑似肿瘤等情况,但严重心肺疾病患者需谨慎。

2、粪便检测

粪便检测包括常规检查、隐血试验、病原体检测等。隐血试验可筛查消化道出血,需避免食用动物血等干扰因素。粪便培养能检测沙门菌、志贺菌等病原体,寄生虫检查可发现阿米巴、蛔虫等。粪便钙卫蛋白检测有助于鉴别炎症性肠病,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结直肠癌。该方法无创便捷,适合初步筛查。

3、影像学检查

腹部CT能显示肠道壁增厚、肿块、淋巴结肿大等病变,增强CT可提高肿瘤检出率。磁共振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诊断价值较高,超声检查适用于急腹症初步评估。X线钡餐造影可观察肠道形态和蠕动,但逐渐被内镜取代。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优势,但不能获取病理标本。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C反应蛋白和血沉反映炎症程度。肝功能异常可能提示肠道肿瘤转移,肿瘤标志物如CEA辅助监测结直肠癌。电解质检查评估腹泻导致的紊乱,血清蛋白检测营养状况。这些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能单独确诊肠道疾病。

5、症状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因等。腹痛需明确部位、性质、规律,腹泻记录次数、性状、伴随症状。便秘需了解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区分鲜红或暗红色。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提示严重病变,家族史有助于遗传性疾病诊断。症状评估可初步判断疾病类型,指导后续检查选择。

预防肠道疾病需保持规律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益生菌。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减少肠道刺激。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消瘦等情况应及时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癌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开始监测。检查后遵医嘱调整饮食,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有无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