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面瘫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发病后1-7天内是治疗的黄金时间。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外伤、肿瘤压迫、脑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面瘫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等。泼尼松片能减轻神经水肿,阿昔洛韦片对疱疹病毒引起的面瘫有效,甲钴胺片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急性期后可配合超短波治疗、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超短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可缓解肌肉痉挛。物理治疗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治疗频率为每周3-5次,连续治疗2-4周可见效果。
发病1周后可采用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翳风穴、地仓穴、颊车穴等。针灸能疏通经络,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治疗初期建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症状改善后可改为隔日1次。
对于外伤性面瘫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面神经减压术或神经移植术。面神经减压术适用于骨折压迫神经的情况,神经移植术用于神经断裂的修复。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发病后3-6个月,需由神经外科医生评估后实施。
急性期过后可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包括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训练时应循序渐进,每个动作重复10-15次,每日训练2-3组。康复训练能预防肌肉萎缩,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面瘫患者应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全谷物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若出现眼睛闭合不全,可使用人工泪液防止角膜干燥。治疗期间保持乐观心态,定期复诊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