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主要特点包括生长位置多位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等。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与基因突变、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部,约占全部病例的60%,其次为小肠,占比约30%。其他部位如食管、结肠、直肠等相对少见。肿瘤多发生于胃肠道的肌层,可向腔内或腔外生长,部分病例可能同时向两个方向生长。肿瘤大小差异较大,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少数病例可能因肿瘤破裂导致急腹症。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其恶性程度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数目和发生部位。直径超过5厘米、核分裂象超过5个/50高倍视野的肿瘤恶性风险较高。肿瘤破裂也是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约10-30%的病例会发生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和腹膜。
约85%的胃肠道间质瘤存在KIT基因突变,5-10%存在PDGFRA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诊断,还能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少数病例可能不伴有这两种基因突变,被称为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超声内镜可显示肿瘤起源层次和周围组织关系,CT或MRI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转移情况。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DOG-1表达阳性是重要诊断依据。必要时需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肿瘤复发情况。靶向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保持乐观心态,适当进行轻度运动,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如出现不明原因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