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一种,主要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生长缓慢、预后较好的特点。
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显微镜下可见特征性的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呈毛玻璃样改变,核沟明显。肿瘤常伴有纤维化、钙化或囊性变,约半数病例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概率较低。病理诊断需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确认。
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无痛性甲状腺结节,结节质地硬、边界不清且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部分患者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晚期可能出现骨转移或肺转移相关症状。
该病与辐射暴露密切相关,儿童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是明确危险因素。分子水平上常见BRAF V600E基因突变(约占60%)及RET/PTC基因重排(约占20%),这些遗传变异导致MAPK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超声检查可见低回声结节伴微钙化、边缘不规则等恶性征象。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术前确诊金标准,必要时需检测BRAF基因突变辅助诊断。CT或MRI用于评估肿瘤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放射性碘扫描可判断肿瘤摄碘能力。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选择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后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清除残余病灶,TSH抑制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可用于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超过95%。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需终身随访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和颈部超声。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海产品补充碘元素,避免颈部外伤。出现声音改变、颈部肿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长期TSH抑制治疗者需监测骨密度和心血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