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有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和骨盆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由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引起,轻微外力即可发生,多见于老年人群。
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表现为突发腰背痛、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疼痛在站立或翻身时加重,平卧可缓解。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治疗需卧床休息,佩戴支具,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严重者可行椎体成形术。
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常见于跌倒后,表现为患肢缩短外旋、无法站立。高龄、视力障碍、肌少症是主要危险因素。需手术治疗如空心钉内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需早期康复训练,配合碳酸钙D3片、雷洛昔芬片等药物预防再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又称Colles骨折,多为跌倒时手掌撑地导致,出现腕部肿胀、餐叉样畸形。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代谢异常相关。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严重移位需克氏针内固定,恢复期配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促进骨愈合。
肱骨近端骨折常见于侧方跌倒时肩部着地,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局部瘀斑。骨质疏松合并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风险更高。无移位骨折可用肩关节吊带固定,粉碎性骨折需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抑制骨吸收。
骨盆骨折多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导致,可能出现骨盆挤压痛、失血性休克。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甚至可因轻微外力发生不全骨折。稳定型骨折需卧床6-8周,不稳定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或钢板螺钉固定,同步使用特立帕肽注射液促进骨形成。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保证每日800-1000mg钙摄入,适量晒太阳合成维生素D,进行太极拳、步行等负重运动增强骨强度。避免吸烟饮酒,居家消除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使用防滑浴垫和扶手。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3-5年,骨折后需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