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

3.61万次浏览

董兆如 副主任医师

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患者腹腔内无明确感染源时发生的腹膜炎,主要由肠道细菌易位引起。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水快速增加或浑浊、肠鸣音减弱等,需通过腹水检查确诊。治疗需联合抗生素与肝硬化基础管理,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易位至腹腔引发感染。腹水为细菌繁殖提供环境,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或轻微腹胀,易被忽视。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持续高热、全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患者伴有低血压或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可见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250个每立方毫米,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但具有确诊价值。

治疗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或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疗程需持续10-14天。顽固性感染可联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覆盖厌氧菌。同时须限制钠盐摄入,适当使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预防复发需定期腹水穿刺监测,必要时长期口服诺氟沙星胶囊进行肠道去污染。终末期患者应考虑肝移植评估。

肝硬化患者日常需监测体温和腹围变化,避免便秘以减少细菌易位风险。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但需根据血氨水平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腹痛加重时须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定期随访肝病专科医生,规范管理肝硬化并发症是预防自发性腹膜炎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