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专门感染人类肝脏的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病毒主要有表面抗原、核心抗原和e抗原三种标志物,感染后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携带、急性肝炎发作或慢性持续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由外膜蛋白和核衣壳组成,外膜含有表面抗原,核衣壳包含核心抗原和病毒DNA。病毒DNA具有不完全双链环状结构,进入肝细胞后能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这种特殊结构使病毒难以被彻底清除。病毒复制过程中会产生e抗原,可作为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
主要经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感染性血液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不洁注射、输血、性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对常用消毒剂和60℃加热有较强抵抗力,100℃煮沸10分钟可灭活。
根据感染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成人感染多数为急性过程,90%可自发清除病毒;婴幼儿感染易转为慢性,概率可达90%。慢性感染又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不同时期病毒复制水平和肝脏损伤程度存在差异。
临床常用乙肝五项检测包括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表面抗原阳性超过6个月可诊断为慢性感染。病毒DNA定量能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损伤情况,超声和弹性成像有助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最有效手段,我国实施新生儿普种政策。慢性感染者需定期监测,符合条件者可选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避免饮酒、劳累和使用肝毒性药物,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有助于肝脏健康。
日常应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皮肤伤口要及时消毒包扎。慢性感染者家属应接种疫苗,育龄女性需做好母婴阻断。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尿色加深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和随访,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