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发性肝囊肿

7934次浏览

李涛 主任医师

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多发性肝囊肿是一种肝脏内出现多个囊性病变的良性疾病,主要由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或遗传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肝区胀痛、腹部包块等症状。多发性肝囊肿可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多囊肝病等类型,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多发性肝囊肿的发病机制与胚胎期胆管发育障碍有关,囊壁由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内部充满清亮液体。单纯性肝囊肿多为单发或多发孤立性病变,囊液成分接近正常胆汁。多囊肝病则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合并多囊肾等其他器官囊肿。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内多个无回声区,CT扫描能清晰显示囊肿大小、数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体积较小的肝囊肿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变化即可。直径超过5厘米的囊肿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液或硬化治疗。对于弥漫性多囊肝病患者,若出现肝功能衰竭需考虑肝移植手术。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囊肿破裂,出现发热、剧烈腹痛需警惕囊肿感染或出血。

多发性肝囊肿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饮酒和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每6-12个月复查肝脏超声,监测囊肿变化情况。若出现持续肝区疼痛、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肝胆外科或消化内科。合并多囊肾者需同时监测肾功能,注意控制血压和蛋白质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