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和皮下的异同

7934次浏览

马伟 副主任医师

马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内科

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在注射深度、适用药物及临床用途上存在明显差异。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主要用于过敏试验、疫苗接种;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适用于胰岛素、疫苗等需缓慢吸收的药物。两者在操作技术、注射角度和不良反应方面也有区别。

皮内注射通常选择前臂掌侧或上臂三角肌区域,使用1毫升注射器配合4-5号短针头,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5-15度角进针,注射量一般不超过0.1毫升。注射后会在皮肤表面形成直径5毫米左右的皮丘,主要用于结核菌素试验、青霉素皮试等诊断性操作。该注射方式药物吸收速度最慢,局部可能产生红肿硬结等反应,但全身不良反应概率较低。

皮下注射常选取腹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使用1-3毫升注射器配合5-8号针头,针头与皮肤呈45-90度角刺入,注射量可达0.5-2毫升。这种方式能使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缓慢吸收,适用于需要持续给药的生物制剂如胰岛素、生长激素、部分疫苗等。注射部位可能出现淤青或脂肪增生,需定期轮换注射部位。与皮内注射相比,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度更快,但比肌肉注射更平缓。

无论是皮内还是皮下注射,操作前均需消毒皮肤,注射后避免揉搓注射部位。皮内注射后需观察局部反应时间,皮下注射需注意针头留置时间以确保药物完全注入。两种注射方式均可能发生局部疼痛、出血或感染,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处理。医护人员应根据药物性质、治疗目的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方式,患者注射后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