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全血粘度偏高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全血粘度偏高通常由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如燕麦、苹果、西蓝花等。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类、豆制品,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性。避免过量摄入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血液黏稠度。
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建议保持在18.5-23.9。肥胖会导致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血液黏稠度。减重过程中应避免快速减肥,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小板聚集。酒精摄入过量会影响肝脏功能,干扰脂质代谢。建议完全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全血粘度偏高患者应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脱水。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长期未改善的全血粘度偏高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