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如何检测

3.62万次浏览

李婷婷 副主任医师

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溶血性贫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检测、尿常规检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方法检测。溶血性贫血可能与红细胞破坏过多、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黄疸、脾肿大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基础项目,通过观察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溶血性贫血患者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等情况。血常规检查操作简便,可快速筛查贫血类型。

2、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骨髓代偿性增生,网织红细胞比例常明显升高。该检查有助于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评估骨髓对贫血的代偿反应程度。

3、胆红素检测

胆红素检测包括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测定,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间接胆红素生成增多。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是溶血的重要实验室证据,同时可能伴有尿胆原增加。胆红素检测有助于判断溶血程度。

4、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尿胆原增高,严重溶血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中胆红素通常为阴性,这与肝细胞性黄疸不同。尿常规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溶血筛查的辅助手段。

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诊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方法,可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结合有不完全抗体。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该试验对确定溶血病因具有重要价值。

怀疑溶血性贫血时应尽早就诊血液科,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初步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确诊后需积极寻找病因,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叶酸和铁剂等造血原料,但具体补充方案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相关指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