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贫血可能由营养缺乏、慢性疾病、遗传因素、失血过多、骨髓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营养缺乏:铁、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制造红细胞的重要成分。铁缺乏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多见于长期素食者或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红肉、绿叶蔬菜、豆类等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可有效改善贫血。
2、慢性疾病:慢性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慢性肾病患者的肾脏无法产生足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导致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治疗原发病并适当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贫血。
3、遗传因素: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病会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或寿命缩短。这些疾病通常表现为慢性贫血,伴有黄疸、脾肿大等症状。目前主要通过输血、脾切除等对症治疗,基因治疗也在研究中。
4、失血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是贫血的常见原因。急性失血多见于外伤、手术等,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月经量过多等。急性失血需要立即输血补充血容量,慢性失血则需查明原因并针对性治疗,如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道溃疡。
5、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这些疾病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有感染、出血等症状。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贫血患者应注重均衡饮食,多食用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鸡蛋、深绿色蔬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贫血症状。同时,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对预防和改善贫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