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高压氧治疗、骨移植、综合康复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开放性骨折、血源性传播、糖尿病足、免疫缺陷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骨髓炎多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窦道流脓。早期需足疗程使用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控制感染,配合血常规监测炎症指标。
2、手术清创:慢性骨髓炎可能与死骨形成、软组织坏死相关,需通过病灶清除术、灌洗引流术去除坏死组织。术后需持续冲洗引流4-6周,辅以支具固定保护患肢。
3、高压氧治疗:适用于顽固性感染病例,通过提高组织氧分压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每周治疗5次,连续4-6周可促进血管新生,改善抗生素渗透效果。
4、骨移植修复:大面积骨缺损时需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或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骨骼结构。移植后需严格制动8-12周,通过X线定期评估骨愈合进度。
5、综合康复管理:合并糖尿病者需将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营养不良患者需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康复期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配合脉冲电磁场刺激促进骨再生。
规范治疗下60%-80%骨髓炎可实现临床治愈,但复发风险始终存在。日常需避免患肢外伤,保证每日摄入牛奶300ml、鸡蛋1个、深海鱼每周2次,进行游泳或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3个月复查CRP和X线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2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局部疼痛加剧需立即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