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儿童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疼痛管理、物理康复、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传播、免疫缺陷、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细菌感染是骨髓炎主要病因,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万古霉素等,疗程通常持续4-6周。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2、手术干预:当出现脓肿形成或死骨时需手术清创。常见术式包括病灶清除术、持续灌洗引流术。手术可有效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需配合静脉抗生素治疗2周以上。
3、疼痛控制:急性期可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缓解疼痛。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同时配合冷敷、患肢制动等非药物措施降低不适感。
4、功能康复:急性期后需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物理治疗包括超声波、电刺激等手段,可预防肌肉萎缩。康复期应避免负重运动,建议进行游泳、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
5、营养调理: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1.5-2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促进骨愈合,贫血患者需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
骨髓炎恢复期需持续3-6个月,建议每周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监测。饮食应增加乳制品、深色蔬菜等钙磷丰富食物,每日保证500ml牛奶或等效钙摄入。康复训练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2个月后逐步增加抗阻练习。居家护理需保持伤口干燥,观察体温变化,出现红肿热痛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