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脚踝是否骨折

王亮 副主任医师

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脚踝骨折可通过局部体征、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

1、局部体征:

骨折后脚踝可能出现明显肿胀、皮下淤血或皮肤发紫。触摸时可感到异常骨性突起或凹陷,局部压痛剧烈且集中在骨折部位。与软组织损伤不同,骨折的疼痛在静息状态下仍持续存在,按压时疼痛呈放射状扩散。

2、功能障碍:

伤后立即出现承重困难,无法用患肢站立或行走。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减少50%以上,被动活动时伴随骨擦音或骨擦感。可能出现足部感觉异常,提示合并神经损伤。

3、畸形表现:

严重骨折可见脚踝解剖结构改变,如内翻、外翻或短缩畸形。距骨位置异常可能导致足弓塌陷,三踝骨折时会出现"餐叉样"畸形。开放性骨折可见皮肤破损伴骨外露。

4、特殊检查:

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断裂,内外翻应力试验可评估侧副韧带损伤。挤压试验阳性表明可能存在腓骨远端骨折,跟骨叩击痛提示跟骨或距骨损伤。

5、影像学确诊:

X线片需拍摄正位、侧位和踝穴位三个体位,能显示95%以上的骨折线。CT扫描可评估关节面塌陷程度,MRI适用于隐匿性骨折或韧带损伤诊断。骨扫描对应力性骨折敏感度高。

疑似骨折时应立即停止活动,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冰敷每次15-20分钟可减轻肿胀,抬高患肢需高于心脏水平。建议24小时内完成影像学检查,Weber分型A型骨折可选择石膏固定,B型以上需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康复期摄入富含钙质的牛奶、奶酪,配合踝泵运动预防血栓,6周后逐步进行平衡垫训练恢复本体感觉。